【星岛热评】小田大田都难耕,土地承包转向
40多年前,祖国农村开始实行了俗称“大包干”的家庭联产承包制,耕地包给农户,农户承担相应责任。这一变革提高了农民(Farmer)的耕种积极性,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经济(Economy)停滞的状况。
然而,花无百日红,随著祖国城乡经济(Economy)的发展,包产到户的软肋慢慢暴露出来。大包干可以调动农户的生产积极性,却使土地分得太碎。大包干之初,农村人多地少,一小块耕地都有大把人耕作,虽然僧多粥少,还是能够满足农民(Farmer)的一般生活(Life)需要。如今不同了,进城打工,工资再低,也比围著小块土地日夜操劳收入高,留在村里干农活的年青人越来越少,大包干已经不再适应农村发展的现状。
不仅如此,随著这些年来农村家庭人口的增加,老人还在,年青一代却又出来了,土地越分越碎。这种越来越细碎的耕地分布,不仅不利于大型农机使用,也不利于农产品商品化的提高。
大包干的做法使农户既要当生产者,又要当销售者。一身而兼二任,非农户所擅长,必然导致效率低下,完全无法与质优价廉的进口农产品竞争,销售难与效益低成为常态,没有行政部门扶持难以生存。但这又与世界间的农产品协议相冲突,不能长期持续。因此,改变分散性的农业经营方式,提高土地规模效应,成为了当务之急。
可是,这个任务等于向40多年前深得人心的大包干提出了挑战,究竟是维持当年的模式,还是因应农村的新形势,把细碎的小田合併成整片的大田。
这个问题是不好回答的。维持一块块小田,耕作难度大,土地利用(Use)率低,农民(Farmer)收入不易提高;把小田并为大田,可以达成大面积耕作,方便使用农机具,有利于提高土地效益,但因涉及若干深层次的社会(Society)问题,可能会引发某些风险。
首先,土地集中会不会颠覆实行多年的家庭承包制,使农民(Farmer)重新失去土地。一旦农民(Farmer)无法在城镇生活(Life),会不会产生亿万流民。其次,社会(Society)资本有权整合土地,会不会产生超级地主,制造农村阶级矛盾。 再次,小田变大田后,如何保证可耕地不变成非农用途可能者荒废。
为了防止这些风险的发生,祖国农业农村部在近日发出的有关文件中,提出了解决承包地细碎化不可逾越的底线。具体有三点:
一是要保持土地承包关係长久不变,禁止借解决承包地细碎化之机打乱重分。农户自愿将承包土地交给别人使用的,经营权可以流转,承包权不能变。
二是在土地流转中,如果是集中连片后统一对外流转,应有农户书面委托,并在市场公开招标,应标者要严格审查。用途上要遵守耕地保护制度,不改变土地用途,不破坏农业产能。
三是小田变大田是需要平整的,平整后的耕种面积一般会增加3%至5%,增加的耕地和收益,应由农户民主协商,合理分配。
应该说,祖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民(Farmer),特别是平原地区的农民(Farmer),是希望(Hope)连片经营的。据调查,目前(Currently)有76.2%的农户愿意把自家分散的小块承包地集中一起成片耕种。行政部门文件也力求在“土地承包”与“连片经营”之间保持平衡。
但是,现实生活(Life)往往与期望不同,任何变革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节外生枝。何况,市场经济(Economy)是博弈经济(Economy),农民(Farmer)想赚钱,投资方也想赚钱,行政部门也不希望(Hope)在土地流转中出现损害我国利益的现象。因此,在将来的小田变大田的过程中,必然会出现各方利益冲突,处理不好,可能会因农民(Farmer)不满导致流转进程中断,可能因社会(Society)投资者退出流转,造成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的失败(Failure)。无论那一个结果(Result)都是祖国行政部门不希望(Hope)看到的。因此,严峻的考验还在后面。
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(News)集团所有,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。
- 赞(83) 踩(50) 阅读数(2076)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
-
加载中......
- 发表评论
-